大同法制网
标题: 八十七的“”老兵“”邢福,能不能算退休?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同法制网 时间: 2020-6-7 11:53
标题: 八十七的“”老兵“”邢福,能不能算退休?
一个曾经的老兵,本已是耄耋之年,本应儿孙满堂,静享余生。但笔下这位老者的处境却让人不得不扼腕长叹。
有些事,不能写,不敢写,又不得不写,
有些话,不能说,不敢说,又不得不说。
因为他曾是一个老兵,
一个隐在普通大众里的“英雄”老兵。
笔者记得很清楚,这是一个有风的日子,在2020年5月29日,在山西大同烟草公司后面的一个普通小区里,他和老伴租住在一处楼房寓居,当笔者见到了这位已卧病在床的老者,他的老伴正守着一张发黄的奖状,一句话都不说,只是呆呆地看着,看着。手里还揣着那张照片,那是相当年金戈铁马时的飒爽英姿,如今,物是人非,一切都如昨天一般。
少小离家,光荣参军
老者在儿女的呼唤下,似乎觉得有人来了,但表情已然木讷。他叫邢福,1933年生人,在15岁时,也就是1948年参军,青涩的年纪就将自己融入守卫国家的光荣征程。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1年的军旅生涯把他煅造了一位钢铁战士,在部队时,曾获三等功,也成为了一名有志青年。1959年,在他26岁时,他转业到地方,开始了全新的人生。
那个时代正是如同“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曲所唱的一样,火红的青春应该投身到火红的事业中,他成为千万个工人队伍中的一员,曾先后在大同机床厂、大同汽车配件厂、大同晋华服务公司等单位工作。正如这些收集的材料一样,一张“国营企业工人工资改革审批表”记载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邢福,个人所有制,全民;工资标准,机一类;工资小计,74.7元。”诸如这样的表格,现代人都觉得陌生,而那个年代过来的这些老人,尤其是在企业待过的,对于这样的东西太熟悉了,“以厂为家,艰苦奋斗”成为了时代的标志。邢福的老伴还能恍惚回忆起一些记忆碎片,但那仅仅是碎片,甚至是碎裂,怎么说呢,时代变迁的节奏远远超过了人的想象。
国企改革的进程轰轰烈烈,许多地方企业难以维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这其中就夹杂着部分工人的下岗待业。邢福所在的工厂也不例外。
这时的邢福面临两难境界,收入锐减,按现在的说法,赚不到钱,就会逼着出去单干自谋职业,但这个想法放在现在可能行得通,大家想象一下那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也没有多少时间,当年的集体或者国营都算是金字招牌,守着它等于就守住了一口饭,邢福当然会守着。而这样的守着,直到守到了退休。
我该从哪里退休?
1993年,按照国家的政策,邢福该退休了。退休必须有单位,邢福把自己问住了,我的单位在哪儿。
退休到龄之前,他一直在大同晋华服务公司工作,而这个单位似乎名存实亡了。这让他很是郁闷,咱一个堂堂正正的老兵转业竟然没单位退休。就这个事,折磨了邢福三十来年,不能退休,就意味着没有任何养老钱,没有生活来源,没有进账,家里吃什么喝什么。从这时起,他开始寻找答案。这道简单的题目耗时之长,经历之事让他尝尽世态炎凉,也碰到了许多伤心之事,但他曾是一个兵,就这股子劲,也要弄明白,他只能负重前行。
一个人,生下来,带着什么,什么都没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的标签就贴在了身上,埋进了档案里。
邢福,包括他的子女们为了这个“退休单位”跑断了腿,递交的材料无数,进了部门机关无数,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这个根本问题。这是国企改革留下的痛,这是机构重组留下的痛,而这个痛,最终却让这位老兵所承受。
他无权无势,心底善良。就算这样,没有退休单位,生活还得继续,养育的的儿女也要长大。
“光荣之家”的牌子在他们家里人看来,是一个宝,这是国家给予他们家的“奖状”,尽管,他们多少年来都在努力奔走相关部门寻求解决,但这个奖状,仍然会摆在显要位置,再怎么有困难,不能丢了本份,丢了人格,小家如大家。
莫让老兵丢了单位,失了尊严
如今,八十多岁的邢福卧病在床,生活已不能自理。看到这样的场景,笔者的内心悲愤交加,一个单位的标签就把这位“老兵”挡在了“退休”门外,试问,像这样的抗美援朝的老兵,还有多少留在世上存活。
如今,我们可谓是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可是,老兵的单位在哪里,至今都无从下手,相关部门单位总是把问题想复杂,难道这个“单位”就如此重要吗,直到现在,没有那个出来担当,声称对此关心。
这让笔者不由得想起了电影《集结号》,战争的惨烈如同昨天一般,可是,当战争结束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谷子地”生存的唯一动力只是为死去的战友找回应有的荣誉。即使时光飞逝事过境迁,即使历史已渐渐被人淡忘,那刻骨铭心的兄弟情谊却丝毫不减,在“谷子地”的脑海里,永远鲜活的是自己那些兄弟们的影像。
真的是这样,可以想得见,邢福在那样的枪林弹雨中活了下来,转业到地方,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功臣,不论到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们国家和人民都不能忘了他们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和奉献的热血。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年代更应如此,尽管,他们转业了,已然脱去军装,成了亿万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但隐名不等于无名。英雄不只是生活在故事里,挂在嘴边,而应更多体现在实际行动里。现实中,融入人海中的他们仍然是英雄,这个称号是一辈子的事,这个不能变,也必须不能变。
但是,现实就是如此捉弄人,如此不堪一击。现在,邢福的子女尽管都是下岗工人,他们面对自己的父亲,每天都会陪在父亲身边,为他铺床,洗身,为他护理生活。
他们看着床上铺满的这些材料,禁不住泪打眼框,他们想不明白父亲怎么会成这样,他们搞不清楚,难道一个老兵没有光荣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这样不明不白的身份里吗,那父亲的身份到底是什么,仅仅是身份证上的那个名字吗,他们原来跟着父亲寻求答案,如今,他们替父亲寻求答案。也许,没有人理解,但他们坚信,有人能理解,毕竟,他们的父亲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当年很是崇拜父亲,如今,尽管,父亲已是这样的状态,在他们子女来讲,他已然值得敬仰。
不是尾声的尾声
“法者,治之端也”。其实对于邢福来讲,就连退休这个词都用得奢侈。正因为退休之前的晋华公司为集体企业,根本无劳资部门,档案只得自己管理,至此,邢福似乎没了单位,如同许多部门所讲,没了单位,就算是英雄老兵,也无法称为退休。而令人可笑的的是,当他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时,同样被否决,原因是他曾有单位,不享受低保政策。
一边是冰,另一边同样是冰。两重冰冷的回复让这位“英雄”与国家政策靠不住。他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错,但他知道,他确实老了,而且老的很快。多少年来,他坚持自己的寻觅,寻找那个丢失的单位,寻找这一个不离不弃的理由——退休。这一路,走得疲惫至极,直到年过八旬,依然无解。
还好,岁月还好,时代尚好。
2019年,邢福在有生之年,大同市民政局为他颁发了“参战退役人员证”,证明了他参战的身份。这给了邢福一丝欣慰。经过近三十年的求助,退役证有了。现在,民政局每个月会给予他六百多元的补贴,声称这仅是对于一个老兵的“照顾”,但与退休金没有任何关系。可是,这样的病人,这点钱真的是杯水车薪,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笔者听着他的儿女们读着军功状上的字,真的是一个一个的字,字字泣血,泪不成声,“邢福同志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三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更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
老兵邢福现在尚且还活着,子女们只是希望在父亲在的时候,真正解决这一个问题,他真的能退休!(文/木头老哥)
============
传播正能量,转发起来,
让英难莫流泪!
============
欢迎光临 大同法制网 (http://www.dtfz.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