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气愤呀! 躲过了网贷、传销,没躲过这个

来源: 大同法制网 2020-5-22 19:49:1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3901745102,2921169387&fm=11&gp=0.jpg

对校园贷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学生李芳(化名),还是掉入一个贷款陷阱之中。

5月9日上午,她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京东金融注销客服”,称“国家禁止校园贷,已申请的贷款账户需要注销”,要求她按照指示,注销自己的“校园贷账户”。

她此前了解过校园贷引发的争议,也曾小心翼翼地试图躲过校园贷,但这位致电者听起来有一定的可信度:能明确报出她的个人信息,并警告“可能有人冒用她的信息申请过校园贷”。

接下来3个小时内,她按照对方的指示,从4个互联网金融平台贷出了约11万元,转到对方给出的银行卡账户上。对方说此举是为了帮她“清空额度”。

意识到受骗后,她报了警,但再也打不通对方电话。

在一个微博群里,反映有同类遭遇的受骗者有800多人,所处地域包括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等地,涉案金额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其中有未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工作4年的上班族。很多人此前未接触过互联网贷款,却因为同一个理由被骗——害怕背上校园贷。

3月28日,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其官网发布了“2020年第1号预警”,称近日出现一种“新的诈骗手段”,骗子声称“十九大以来政策发生变化,已申请的贷款账户需要注销,需要按照程序进行操作,否则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务必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冒充央行征信系统

事后,李芳只记得这个162开头的电话接通后,对方不仅能报出她的个人信息,而且知道她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详细账户信息。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李芳并没有用过太多金融产品。她只有一张信用卡,偶尔会使用支付宝平台的“借呗”,但借贷金额都在几百元左右,并且会按时还清。

那个诈骗电话里,对方言之凿凿对她说:“你的借呗开通时间是在2015年某时段,当时属于学生账户,现在你快毕业了,再用就算是校园贷。”平时李芳曾在网上看到过学生因校园贷负债累累的新闻,校方也宣传校园贷的风险,她听了对方的说法,感到害怕。

对方“安慰”她不用担心,只要及时注销账户,就不会惹上麻烦。而要注销这个所谓的“校园贷”账户,需要把金融平台的额度“花掉”。

“花掉”的方法是根据他们的QQ语音提示,将“额度”用完,将款项汇至他们提供的“对公账户”上。他们还向李芳保证,会在后台帮助她“注销”,并在当天下午4点将这笔钱返还到她的账户,只需“走个流水”就行。

李芳在对方的催促下加了QQ。QQ名写着“京东金融注销客服”,对方一通过她的申请,立刻发来一份“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权委托文件和身份证、工作证、营业执照。这份实际上是伪造的“授权委托文件”里写着,此举是为“加大整治力度,杜绝网贷机构发生高利放贷、暴力催收等严重危害大学生安全的行为”。

对方首先怂恿李芳下载并登录“京东金融”App,要求她将自己的额度截图发来,但不知什么原因,李芳无法从上面借贷。对方很快换了套说法,又督促她先将支付宝“借呗”上的额度“注销”。

因用过几次“借呗”,且信用良好,李芳在“借呗”上能借款的额度并不低,在7.1万元左右。她听从对方指示,借出这笔钱,然后转到对方指定的“对公账户”。

对方立刻给她发来一张“支付宝收款信息”截图,在其中“收款理由”写着“注销学生贷额度,领取清空关闭通道”。账单分类是“注销认证资金,无需本人偿还”。

紧跟其后的,是一张假冒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学生贷查询结果的截图。截图背景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背景极为相似,以一个表格列出“学生网贷查询”条目,详细地列出了她的姓名、就读大学、注册身份证号和账号状态。

截图中,用红字标出的“征信安全系数”和“待处理平台”颇为醒目。李芳看到自己的“征信安全系数”是“80.9%”,前面有一个红色的上升小箭头。“待处理平台”条目下用红字列出了“京东”“借呗”“微博钱包”“美团”“安逸花”“微粒贷”“小米贷款”“滴滴出行”,前两项显示“已处理”,后几项显示“处理中”或“未处理”。

对方给她发送了一张带有红色惊叹号的“抱歉,无法注销”的截图,语气严肃地告诉她,注销失败是因为,“还存在其他学生账户、学生账户授权额度未清空”。

于是在骗子的指引下,她又打开“微粒贷”“微博钱包”,下载“美团”和“小米金融”App,在骗子的指引下,分别贷款1.8万元、9800元、8500元和7500元。

每当她从一个金融平台贷款转到骗子的账户上,对方就会立即发送另一张“注销失败”截图,但下方的理由并不相同——“支付宝还存在学生账户信息”“微博还存在学生账户信息”。总是有新的金融平台出现,她的账户似乎永远销不了。

其实,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提示用户:“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不会以邮件或者电话方式向信息主体告知涉及贷款、金钱或者其被纳入黑名单的信息,请信息主体提高警惕,以防上当受骗。”

但受骗者们往往是意识到受骗后,才第一次登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看个人征信记录。

“快点,我们为了帮你办这件事,都顾不上吃饭。”李芳听到对面至少有好几个人在同时说话,背景显得嘈杂、忙碌,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业务量很大的公司。

进行到最后一项“注销”时,对方让她下载“滴滴出行”,但她因网速原因迟迟未能下载成功,对方才挂断了她的电话。此后,她跟同学聊起这件事,同学提醒她可能被骗了,她如梦初醒,去报了警。

让这些受骗者感到恐惧的,还有信息泄漏

这种诈骗方式早在2019年年初已冒头。江苏、深圳、泉州等地警方均发布过预警信息。

李芳在微博上搜索“注销学生贷”这一话题,加入了一个由同类受骗者组成的微博群。据一名较早入群者统计,愿意提供信息者至少有473人,被骗金额总值达1800万元,其中最早报案时间可追溯到2019年2月,个人被骗金额最高达59万元。

京东金融客服系统自动提示,“我司从未有校园贷业务。在此提醒您,不要轻信不明人员向您提出的线下转款要求,不要相信电信诈骗”。该公司相关人士介绍,京东金融并无“注销组”及工作人员,也“不会以‘注销贷款’‘贷款注销组’等名义联系用户,引导用户申请金条借款并向他人转账”。

美团金融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了解了此类电信诈骗情况后,他们对客户被电信诈骗风险实时判断,发现高危用户,会对其进行电话核实,避免客户被骗;同时,增加了延迟放款功能,针对潜在被诈骗客户延后放款,给客户一个反应时间。

小米金融发布信息提醒,“从网贷平台提取的资金属于信用消费贷款,为自己名下的负债,凡自称网贷平台客服、要求提现转账的都是骗子”。

“校园贷”一词,对许多受骗者来说并不陌生。很多人还记得大学校园里张贴的提示校园贷风险的海报,也在网上看到有学生因校园贷债台高筑而轻生的新闻。

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2017年9月6日,多部门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令这些受骗者感到恐惧的,还有信息泄漏。不少人告诉记者,在接到电话后,即使他们将信将疑,但当对方能准确报出他们的身份信息时,他们还是不由得相信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盗用,进入“圈套”。

一些诈骗者在电话里能清晰报出他们入学时间、在某个金融平台的注册时间,甚至在某个购物平台最新下的订单。

有人告诉那些“注销专员”,自己从未在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上面注册过,但对方肯定地说:“你应该是在学生时期信息发生泄露,也有可能你的老师或同学冒用了信息注册”。

“我就是怕有人真的用了我的信息去注册了校园贷,所以才会在骗子把我身份证号码和就读院校班级、甚至在校期间的课程说出来后,信了他。”回忆起自己被骗的过程,王明(化名)说。

今年3月,他接到声称他存在校园贷账户的诈骗电话时,还半信半疑,“注册账号难道都不需要我本人核实的吗?随随便便怎么就可以开通账号呢?”

对方并没有直接回应他的质疑,而是准确地说出他此前就读的学校、学院和班级,还知道他3年前上过的一门公共课程,并称这些信息是某些校园贷平台当年在学校推广时了解到,并以此注册了校园贷账户。

林艺(化名)在被骗转账时,对方对她有几张银行卡了如指掌。为防止受到银行卡每日转账限额的制约,对方要求她将汇款拆成每笔5000元以下,分别用不同银行卡汇出。当她表示自己没有更多的银行卡可用时,对方还会提醒她:“你不是还有××行的卡吗?”

真正惊醒她的是一通来自“微粒贷”的客服电话,提醒她确认是否为本人操作,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骗局。

被骗了约4万元的张福(化名)记得,报案后好几天自己都在“发蒙”,“以为我是个例,时运不济才上当的”。直到看到微信朋友圈中也有同学发状态,说接到过这样的诈骗电话,她才意识到,这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遭遇。“看回复绝对不止20人接到电话。”

如今已工作一年的她使用的仍是大学时期的电话号码。她听说,所在的学院一个寝室有3个女生接到了这种类型的诈骗电话,大多数接到此类电话的人都是在毕业后继续使用此前的电话号码。

曾于今年2月捣毁过一个“注销校园贷账户”诈骗窝点的福建某地警方告诉记者,在他们的调查中,这些电信诈骗者获得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网上一些黑客,会专门攻击校园网站。因为我们现在的校园网站基本上都比较薄弱,很容易就会被黑客侵入,然后他们(诈骗者)会找到黑客拿到这些学生的个人信息。另一种就是去找专门出售这些信息的贩子购买。”

从不说“贷款”,只是反复强调“额度”

操作过程中,电话那头不断传来的催促声、精心设计的“话术”,也让很多人措手不及。

一位受骗者曾在“注销客服”打来第一通电话时质疑过,问“可不可以打个电话去核实下”。对方告诉她“时间有限,给你10分钟核实”。她当时有些慌神,拨打了京东金融官方客服电话,却无法快速转入人工客服。没过3分钟,对方已经打来电话,语气强硬:“你要不要办,不办你等着吧,过几天去查自己的征信,到时候会显示你有一个校园贷账户。”

另一名受骗者中途提出想“停下”时,对方自称是“一级客服”,感到她的事情“很难弄”,并叫来了一个“经理”提供“更高级的服务”。当她觉得“太麻烦”,反复说自己“不想再弄”时,对方坚持叫来一名“IT总监”与她对接,3人轮流和她聊天。对方还警告她“盲目挂断电话,系统检测会断定您是默认不注销账户”。当她顺从时,对方一直“好心”提醒她千万不要网贷,如果影响征信,毕业后工作买房都会很麻烦。

受骗者刘云(化名)总结,对方的话术很巧妙,从不说“贷款”,只是反复强调“额度”。在对方指示下,她将小米金融里的1.2万元转出,对方提醒她查看自己的App,称“你的一二零零零额度”已经降为零。在她告诉对方“借呗”里有4万元额度时,对方似乎毫不关心,只是强调“您的额度四零零零零”需要“清空”。

李芳报警后,警察告诉她,追查到的那个162开头的手机号定位可能在中缅边境,她转入对方银行卡的金额也被迅速地转走,不知去向。

她只能求助家人,帮她将几个金融平台的贷款还清。

“我之前根本没想过能在这么多平台上贷款。”李芳说。她回忆,当时在这些平台贷款时,平台并没有审核她的身份信息,有些平台只需一个手机验证码就放贷了,只有少数几个需要她手持身份证拍照。

刘云至今仍不敢告诉母亲自己被骗的事实,刚刚还清助学贷款的她又背上了5.2万元债务。

报案当天,她先给支付宝客服打电话,在提供立案证明后,申请到了延期6个月还款。小米金融客服告诉她“结清以后可以凭借立案证明等申请免息”,但她现在无力及时还清,只能打一些零工来弥补资金缺口。

让他们感到委屈的是,当在网上发布自己被骗的事实时,一些人误解了他们被骗的原因,指责他们“因为校园贷被骗,活该”。

一名受骗者感叹:“没想到躲过了网贷、躲过了传销,还是没能躲过这场骗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房子贷款给银行,离婚怎么办?

房子贷款给银行,离婚怎么办?

首先,若该房屋为夫妻共同财产,且贷款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经营等夫妻共同事务,

孤寡老人去世欠贷66万元 民政局还?

孤寡老人去世欠贷66万元 民政局还?

近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特殊”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 据报

微信记录、支付宝记录如何当证据

微信记录、支付宝记录如何当证据

一是能够证明所举示的微信记录、支付宝记录等使用人为案件当事人。 一般而言,经过实

看清了,这个彩礼,不是全退!

看清了,这个彩礼,不是全退!

  2019年,小龙与小孟经朋友介绍认识,双方恋爱,同年12月,双方父母商量订婚事宜

商标名重复,真的侵权?不一定!

商标名重复,真的侵权?不一定!

安徽A公司注册了带有“林叔”二字的某图案商标,权利人为该公司,A公司的“林

面对这样的骨灰房,业主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骨灰房,业主怎么办?

  “骨灰房”指专门用来放置骨灰盒的房子。这类商品房被用于存放逝者的骨灰盒。据

“外卖平台”配送出了事,谁赔?

“外卖平台”配送出了事,谁赔?

外卖平台配送过程中,“外卖小哥”为了准时送餐而争分夺秒,不慎受伤时有发生。

个人公司和个体户一样吗?

个人公司和个体户一样吗?

很多人对个人公司或个体户不太明白,现在小编为大家说明一下。

关于我们 文章投稿 寻求报道
电话咨询: 13313520068
关注微信